地下室滲漏的原因及處理辦法
大家都知道,導致建筑物地下室滲水、漏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其實最根本的原因還是人們對防水施工的認識及態(tài)度的問題,不知道大家注意這一點了沒有。
首先是認識,對于地下混凝土工程認為受溫度變化不大,長期出入水養(yǎng)護狀態(tài),所以混凝土一般不會開裂、漏水,即便有點滲水,在里面抹層防水砂漿也就沒有什么問題。并且認為混凝土當中已經添加了防水劑、膨脹劑,關鍵部位又設上了止水帶,它怎么會漏?何況地下室還有一層彈性的外防水?這樣就高枕無憂。
基于以上認識,就把“地下室一旦產生滲漏難亦修復”這一觀念拋到九霄云外。沒有真正的認識到,你在做外防水層時,是否存在著接縫問題,防水層是否粘接牢固,選用的防水材料是否滿足該工程的防水需要,(包括水質因素、地質因素及其他周邊環(huán)境因素的影響等)在施工過程中是否受到破壞等一系列問題。沒有考慮到混凝土水化后部分毛細孔是貫通的,在一定的水壓力下就會滲透,即便加入防水劑、膨脹劑,混凝土的徐變也會帶來部分裂紋,產生滲漏,而防水劑、膨脹劑僅能增強混凝土憎水性與密實度,解決不了因熱漲冷縮、地基沉降所產生裂紋帶來的滲漏等問題。因此加強人們對產生滲漏原因的認識是至關重要的,只要你認識到了,從根本上掌握它,利用它,總結出規(guī)律性的東西,就會將滲漏拒之門外。
其次是態(tài)度,在防水施工過程中,由于環(huán)境的因素會帶來一些不良的影響,使施工人員抱有臨時應付的思想,只是講施工速度與可操作性,忽視了防水工程的質量,這樣就對工程項目制造了潛伏性的滲漏源,當環(huán)境一有變化,水就會從這些潛伏點滲透進來,給防水工程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。
從理論上講,地下室產生滲漏并不是難修補的,無非是對防水混凝土的外觀進行認真仔細的檢查,先看一看墻面有沒有蜂窩、麻面、孔洞、露肋等影響工程質量的缺陷,對于細部構造是否處理得恰到好處,防水層是否形成一個整體。對于滲漏的部位是否找準了滲漏點,如果這幾項工作作好了,就可以進行堵漏,作防水處理了。堵漏目前常用的材料為無機防水材料。對于裂縫較復雜的工程可以采用打孔預埋噴嘴和壓力注漿的方法,材料可選用化學灌漿料化充填材料進行修補,直到無滲漏為止。在實際修補的過程中,盡管有正確的理論作指導,但關鍵的問題是要將理論與現場經驗充分結合起來,以達到最終的防水目的。
下面我們通過幾個工程的實際情況,采用了不同的方法進行堵漏處理的地下室,與大家共同商榷研究。
一、剛性防水
剛性防水適用于無變化的工程,這是多年實踐出來的。對于地下室沒有抹面層,直接在原混凝土上做,這就容易許多。這類的工程,大部分是主體起來后,還沒有竣工,當地下水一升,或者回填土一填,很快就產生滲漏。這些滲漏的部位,大都出現在接縫帶及邊角附近,極少數出現孔洞,蜂窩。有的個別地方出現泥沙,這大部分是施工環(huán)境惡劣及施工人員責任心不夠造成。但維修起來要比做了面層容易的多,象這類工程直接在滲漏點用鑿子將松散的地方剔掉,找出漏水點,鑿成到八字型,在周圍用防水寶(或其它快凝防水材料)抹平,待干后,在防水寶中加入適量的配套速凝劑,攪拌均勻后,堵到漏水點處,這樣就可以了。
然而對于地下室出現較多裂紋,就不應當這樣處理。因為這類的工程大都屬于質量問題,①混凝土標號不夠(或設計滿足不了防水強度要求)。②配筋不夠。③混凝土外加劑配合不合理。④混凝土加水量過大。⑤缺乏養(yǎng)護等原因造成的。象這種情況,如果用以上方法堵漏,你是堵了甲處乙處漏,堵了乙處丙處漏……無法處理好。因此應當采用注漿法,加固混凝土,給混凝土補強。所用的材料有剛性的與彈性的兩種。剛性材料用于靜止的裂縫,彈性材料用于微動裂縫。另外也要考慮適用條件,如用于地面(人行道)以及車輛運行的地方還要考慮材料的耐磨性。
二、剛性防水與涂膜防水相結合
地下室的修補是多種多樣的,不能千篇一律,要因地制宜,根據工程狀況,找準滲漏原因,制定相應的對策、方針。
下一篇:地下車庫滲漏水原因分析及滲漏水治理方法上一篇: 地下室伸縮縫漏水原因
相關資訊
同類文章排行
- 現代農業(yè)化肥過度使用的困境與鄭賽沙漠改造的契機
- 鄭賽修護在騰格里沙漠創(chuàng)造 “綠色奇跡”用比傳統(tǒng)節(jié)省50%的水讓沙漠變綠洲
- 鄭賽修護冗余密封防護技術助力礦山修復,守護綠水青山
- 鄭賽修護密封防護技術解決屋頂農業(yè)漏水煩惱
- 鄭賽修護參加《地下混凝土結構耐久性技術規(guī)程》標準編制
- 中科院專家蒞臨賽諾考察-土壤成巖技術
- 引黃地下管道淤泥堵塞 管壁腐蝕!使用中賽管道非開挖技術(檢測|清淤|維護)
- CECS團體標準《土壤成巖技術應用技術規(guī)程》籌備會在鄭賽修護圓滿舉辦
- 引黃地下管道淤泥堵塞 管壁腐蝕!使用中賽管道非開挖技術(檢測|清淤|維護)
- 賽諾技術- 助理鄉(xiāng)村振興 -水土保持-地質災害治理
最新資訊文章
您的瀏覽歷史








